人防工程转身,便民为主
6月11日,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月坛公园东门南侧的月坛雅集传艺荟,顺梯而下,艺术气息扑面而来——景泰蓝、唐三彩、玉石雕……240余件非遗艺术品汇聚于8000平方米的展厅。
传艺荟负责人张瑞菊告诉记者,这里是由人防工程改造的非遗文化展示平台,开馆1年接待了近2万名游客。
如果说传艺荟给人的是高雅的艺术享受,那么西城区另一处人防工程提供的则是大众化的休闲娱乐场所,这便是金融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。金融街汇集了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和国企总部,活动中心所在的人防工程将近2000平方米,曾有人提出在此搞商业开发,但人防部门坚持改造成活动中心。
中心建有钢琴教室、古筝教室、图书阅览室等6个学习室和多功能厅,每年来此参加活动的人数达1万余人次。
丰台区方庄民间艺术馆,设有书画、布艺、剪纸、环保等10个工作室;大兴区永华南里社区邻里文化展览馆,集中展示了邻里节举办11年以来的影像资料、社区榜样的风采;朝阳区安贞街道青少年阅读体验基地,逢年过节举办民防主题庙会……
一路走下来,地下人防工程内异彩纷呈、各有千秋。据悉,北京用于便民类人防工程共计3500多处、超过1600万平方米,占到在用人防工程总面积的92%。
清退散租住户,回归公益
提起人防工程的开发利用,不得不提到清退散租住户。改革开放以来,大批外地人员进京务工,住户需求巨大,许多人防工程成了栖息之所。
自古京城居不易。既然住进去了,为什么还要清出来?北京市民防局工程管理处副处长田志华认为,人防工程内住人至少有3个弊端:一是损害居住人的健康,人防工程都在地下二层,不见阳光,阴暗潮湿,不适宜居住。二是带来安全隐患,地下空间作为居住场所必须符合一定条件,比如人均使用面积不能少于4平方米等,但很多人都违规居住,安全隐患不少。三是影响战时效能,住户为了自身方便,经常改变工程固有用途,拆墙打洞现象屡禁不绝,战时必然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2011年5月,市法制办印发《北京市人防工程和普通地下室安全使用管理办法》,清退工作正式开始。7年来,民防局会同住建委等部门力减存量,严控增量,到目前住人工程只占到4%左右。
战备效能增强,开发更广
记者在月坛雅集传艺荟了解到,这里的消防喷淋、防化洗消、应急照明等条件完全符合人防工程标准。张瑞菊说,公司正是看中了人防工程的坚固可靠,才把工艺大师的非遗作品放心地保存于此。
对人防工程而言,保持战时效能与平时开发利用,看似是一对矛盾,其实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:通过平时的开发利用,使其战备效能得以维护;通过维护战备效能,增强人防工程的安全系统,吸引企事业单位参与开发。
“屏风、石膏墙、玻璃门都可随时拆除,稍加整修便可还人防工程原貌。”在大兴区永华南里社区邻里文化展览馆里,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该馆虽然装饰得多彩多姿,但是人防工程的主体结构丝毫没有改变。
从源头上把住审批关、组织质量监督站巡回检查、与使用单位签订责任书、协调联动形成监管合力……为使人防工程的战备效能不受影响,民防部门打出了一套“组合拳”。不仅如此,他们还在全市500多个社区设置了1800多块电子宣传屏,让人防知识进入千家万户,让人防工程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。(摘自《中国国防报》 作者:许金普 贾勇)